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網站功能選單

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

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

龔自珍

龔自珍,一名易簡,更名鞏祚,字璱人,號定盦,浙江仁和人。生於乾隆五十七年(1792年),卒於道光二十一年(1841年),得年五十。他是清代中期極為重要的思想家與文學家。
  龔自珍的祖父、父親兩世仕宦,父親龔闇齋曾從段玉裁學訓詁小學,自身亦以經學課子弟,母親乃段玉裁之女,段玉裁曾親自授與他《說文》部目,並且希望他能成為一名傑出的漢學家。然而,自珍從年少時就不屑為章句之儒,而喜談經世之務,在他十三、四歲時所寫的文章曾被批評為「行間酸辣」,可見他是一個很有想法、才氣縱橫的人。十七歲時,游太學,見石鼓文,大好之,開啟了他研究金石之學的志趣。嘉慶二十三年,中浙江鄉試的舉人,主考官為王引之。嘉慶二十四年,會試落榜,在京城結識劉逢祿,並且跟著他學習《公羊春秋》,遂明西漢微言大義之學,並於京城結識宋翔鳳,從此傾倒於常州學派的學問。嘉慶二十五年,任內閣中書。道光九年,會試中式,殿試為三甲第十九名,賜同進士出身,在此之前,他已落榜多次,考上的時候已經三十九歲了。他雖然頗負才氣,然以久困閒曹,最後於道光十九年,以禮部主事棄官而歸,過了兩年之後,因暴疾而終。
  清朝由於是異族入主中原所建立的政權,為了降低中原人的抵抗,採高壓、懷柔之策並行之,屢次的文字獄讓學者只能埋首於故紙堆中,不敢肆意議論政事。在龔自珍活躍的時期,清朝已經從盛世逐漸走下坡。在龔自珍二十三歲時,曾經寫《明良論》用以抨擊當時的政局,後來又陸續發表了幾篇文章,針對皇帝的無能、制度的敗壞加以抨擊,可說極具膽識,他的好友魏源就曾經替他擔憂,擔心他這些舉動會招致殺身之禍,曾經奉勸他:「吾與足下相愛不啻骨肉,常恨足下有不擇言之病。……若不擇而施,則於明哲保身之義恐有悖。」
  「秋氣不驚堂內燕,夕陽還戀路旁鴉」,他早年就有憂國憂民的意識,先發於眾人之前,經常針對時弊而提出多項建言,並且曾經贊成林則徐禁鴉片,可惜執政者安於逸樂,對於他的建言都未予採納。這也讓他和當時以稽古之業為平生之志的的漢學家,有了極為明顯的區別,可以說,龔自珍學習經史,是為了經世之用,不專專於瑣碎餖飣的考據之學。因此,他雖然早年由外祖父段玉裁習得考據之學,然而在結識劉逢祿後,一變而為以常州學派講經世致用之學,不是沒有脈絡可尋的。然而,他又不滿今文學家的天人感應、陰陽災異之說法,否定天象對於治亂與吉凶的影響,在當時可以說是識見卓越,也突顯出他並不是一個盲目信從的人,雖然他接受常州學派的思想,但也不是照單全收,而有自己的主張與價值判斷。
  龔自珍除了經學外,還極為擅長詩文,他主張文學必須和經學能夠通經致用一樣,必須是有用之學,能夠針對社會時局做出批評與建言,他最有名的《己亥雜詩》,成於他晚年之時,詩中不僅對於外國侵略中國一事表示憤慨,並對當時民生的困苦有深刻的憐憫之心,他的詩作因此少有景物之詩,而專門抒發憂慮的心情,「一簫一劍平生意,負盡狂名十五年」,他的詩作中時常出現「劍」與「簫」這兩種對舉的意象,用以寄託他平生的志向。龔自珍的著作,後人曾編為《定庵文集》、《定庵詩集》等。


撰稿人:鄭于香
網站滿意度調整